出成果 育英才——中国历史研究院“学者工作室”项目专题报道

  制度设计与科研自主权★★★。赋予领军人才高度自主权,强化成果导向★★。学者工作室以首席专家为核心,由其自主组建跨学科团队★★★、规划研究方向并安排科研活动,激发学者创造力。加强学术团队的组织力度,进行有组织科研活动。首席专家发挥科研引领、统筹协调的作用,转变团队成员★★“单打独斗★”式研究,按照研究计划分配科研任务★★★,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围绕研究计划与主要研究目标设置子课题,根据团队成员的研究领域细化研究内容,系统论证研究项目的可行性与创新性,努力推出高水平、有思想的科研成果。

  除了高水平学术成果,各工作室在学术成果的转化和服务大局方面,也交出了高水平的资政成果。各工作室以习关于历史和历史科学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围绕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承担中央交办任务。在政策影响与决策支持方面★,将学术成果转化为高层决策参考,坚持基础研究与对策研究相结合,积极为党和国家建言献策。如工作室成员提炼总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经验,提出“学术戍边”的理论思想等。

  跨学科融合发展不仅包括突破历史学学科内部和社会科学学科壁垒,同时还融合自然科学等多学科视角与方法。例如,李新伟工作室通过多学科综合研究对比分析玛雅文明与中华文明,应用新技术统计并管理科潘遗址的数十万件遗物,利用高精度数字化技术进行精细绘图,探索文物的三维重建与虚拟展示,建立玛雅文明研究数据库★★。田澍工作室从文明互鉴、民族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视角研究河西走廊与古代丝绸之路,在简牍学领域利用多种技术开展交叉学科研究,涉及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推动历史学理论创新。

  人才队伍建设是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关键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从战略高度出发,从政策★、制度、平台、课题★、项目等多个方面加强顶层设计,采取多项举措,促进人才团队建设。中国历史研究院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充分发挥全国史学研究★★★“领头雁★★★”作用,统筹全国历史力量组建团队★、培育人才★。各工作室不断优化团队结构,形成学术梯队,开展团队合作研究★★★,史学团队培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学者工作室的史学领军人才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左玉河工作室团队中有2人获国家级人才荣誉称号、4人获省部级人才荣誉称号★,田澍工作室团队中有1人获国家级人才荣誉称号★★、9人获省部级人才荣誉称号。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左玉河工作室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优秀教师团队★★★,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田澍工作室负责的“简牍与丝绸之路文明研究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各工作室秉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积极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发历史正声,弘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李新伟工作室阐述了符合中华文明特性的“文明”理论框架,提出以考古资料结合文献“释古”作为中国古史重建的方法,为中华文明独特发展道路的研究提供独特的认知角度★★★。左玉河工作室的《“全盘西化”论的三个错误》《国粹主义不是救世良方》、田澍工作室的《近代西方探险家在华活动不应被美化》等,有力批驳了美化西方资本主义和近代殖民侵略等错误言论。朱鸿林工作室提出“乡约制度化★”概念,总结传统中国地方治理方法持续发展的特点,为当今社会乡规民约、社会公约的完善提供有益借鉴。

  除了领军人才的突出示范效应★★,青年人才的成长培育效应同样非常明显。例如,左玉河工作室有成员获评2024年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另有成员2023年度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青年人才“培远计划”★,有3位青年人才分别获2022—2024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拔尖人才称号。

  各工作室深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并以此指导工作室的史学研究★★★,对重大历史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围绕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工作室积极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学习领会,形成的★★“学习笔记”登载于中国历史研究院官方媒体。中国历史研究院组织各工作室召开研讨会深入学习习文化思想★★。各工作室积极参与中国历史研究院交办任务,在国内知名网络媒体上发表历史普及类文章,为向公众传播历史知识和历史学普及工作作出贡献。如工作室成员参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开讲啦》《开学第一课》等节目★★★、创办公众号普及历史文化等。

  ★★★“学者工作室”项目自实施以来,通过灵活的组织机制和成果导向的科研模式,在推动史学研究创新、整合学术资源、培养人才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学者工作室★”制度是中国历史研究院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举措,是凝聚全国史学精锐力量★★、加快史学融合发展的又一首创之举★★★,通过组建高水平★、跨学科科研团队集中优势力量,攻克重大、前沿史学问题。中国历史研究院首批“学者工作室★★”于2022年正式成立,现已资助期满。首批资助的左玉河工作室、朱鸿林工作室★★★、李新伟工作室、韩东育工作室和田澍工作室五个“学者工作室★★★”,在资助期内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团队中的中青年人才成长迅速,真正体现了“学者工作室”项目“出成果、育英才”的初衷★。

  工作室以开放共享学术资源的方式,为学者们搭建了一个跨单位★★、跨学科的学术平台★★★。例如★★,朱鸿林工作室在科研协同攻关方面★,组织团队成员结合自身研究积累与学术兴趣,按区域分工开展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室组织研讨会共同研读文献,分布于各个区域的成员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此外★,该工作室还建立了科研会诊制度,帮助团队成员共同修改论文。韩东育工作室利用多语种优势,运用历史学★、国际法学、地缘政治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开展交叉学科融合研究★,通过历史研究增强对东亚国际关系的研判★,推动区域国别研究这一新兴学科建设。

  国家战略与学术方向结合。学者工作室秉持关注现实、服务大局的学术理念★,着力提升政治站位★★、大局意识和现实观照。各工作室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以服务党和国家发展要求为着力点,强化以史为鉴、经世致用的史学功能,鼓励产出更多紧跟热点、紧贴时事★★、聚焦当下★★★、服务决策的内部报告和资政参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一届党组坚持开门办院,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出成果、出人才营造良好环境。中国历史研究院“学者工作室★★”面向全国历史学界优秀领军人才组建专业工作室,以多学科创新团队推进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推出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研成果★★★。各学者工作室在资助期间均取得了多项高水平科研成果。左玉河工作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与中国近现代史,资助期内出版专著5部、论文集1部★,发表论文39篇★★★。田澍工作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西北边疆史★★★、简牍学,资助期内出版专著11部、史料集2部,发表论文67篇,主编集刊5辑★★★。朱鸿林工作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思想文化史和中国历史上地方治理,资助期内出版译著1部,发表论文27篇★★★。李新伟工作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史前考古与中美地区古代文明,团队编写了玛雅文明科潘遗址的考古挖掘报告★,对玛雅文明与中华文明进行对比研究,初步建立玛雅文明研究数据库★,出版专著1部★★、译著1部★★★,发表论文8篇。韩东育工作室专注东亚史,围绕东亚地区中日韩越互动关系★★★、学术戍边与东亚国际关系的研判★★★、突破日本★“学术岛链”与构建中国学界的东亚话语权三个方向,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33篇。

  此外,各工作室积极探索多元化科研活动方式★,组织各类国内外学术活动、参会发表主旨演讲。共组织学术会议60余次,参加会议100余次,举办讲座近50次★,进行田野调查6次,并开办小语种等课程培训数种。

  跨学科融合与资源整合。工作室打破学科壁垒★,联合高校★★★、研究院所及地方文化机构,搭建高层次历史研究平台。建立中国历史研究院和联席单位间合作关系,加深学者工作室与中国历史研究院的深度合作。工作室根据研究领域与相关院属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在原有团队的基础上吸引各所相关领域专家;与中国历史研究院相关研究所共享研究资料,通报前沿动态,合办学术会议,构建学术共同体,为中国学派的茁壮繁荣共同发力。

标签:

分类阅读

热门阅读